悉尼和澳大利亚的其他许多城市一样,从上个世纪开始在城市花园的模式下发展,尽管几十年以来,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们都充分意识到这种模式所带来的损害。花园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城市规划师Ebenezer Howard提出的。提起他的名字,我们很容易就会将其与英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的殖民关系联系一起,更会把他和Walter Burley Griffin的名字联系起来(曾在设计卡萨德拉普拉德拉酒店时期为Frank Lloyd Wright工作),当时他们赢得了新首都堪培拉的规划招标项目。尽管如此,澳大利亚引入花园城市的概念却和Ebenezer Howard没有很大关系。到那时为止,澳大利亚无论是建筑还是城市规划都以人口密集的欧洲城市、特别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模式作为范例。其结果就是城市中心密度非常大,甚至过于饱和,而在向北30公里、向南30公里、向西大约70公里的城郊区域则人口稀疏。这导致了这些区域过低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大约400名居民,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能源消耗问题、通勤时间、交通基础设施(比如有些地区交通饱和或交通设施不足)、缺乏城市活动空间、汽车的频繁使用等等,而更糟糕的是结果是几代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城市规划带来的严重问题,而是一味追求花园洋房的梦想。让问题更加严重的是,一个地域被划分为多个市镇,它们各自为政,具有独立的城市规划办公室,阻碍了从整体看待城市并采取统一行动。
这种模型唯一值得一提的变化从60年代开始显现,尽管在这之前也有其他一些例子。独栋洋房(有时在整个街区,有时是个别的项目)的数量开始减少,3-5层的独栋居民楼开始越来越多,似乎独栋别墅开始低靡,城市结构维持不变,人口密度却在增加。建筑依然是纯粹的住房,没有可以生成都市生活的活动,因此之前提到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有增无减,特别是在交通拥堵方面。与此同时,“绿色”也成为市政技术人员的主要关切问题,他们只会根据每栋建筑周边的植被数量衡量城市的可持续性和质量。
这个项目位于曼丽(Manly),这个区是一个重要的旅游区,尤其在夏季的时候。从悉尼市中心乘渡船半小时可以到达。这个区域的人口密度中等,它延续了上文阐述的城市住宅区结构,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了多次改造,形成了多种建筑风格的混合。在有的情况下过于受制于当前的流行趋势。尽管如此,城区结构是同质的,长方形的土块,较短的两边之一面朝街道。曼丽最初的城区结构是封闭的街区,受维克多利亚风格影响,但这一结构仅仅在Vía del Corso街得以保存。它是最重要的一条街,因为它和海滩沿岸的滨海大道一样,是社交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历史上的重要位置使得靠近地皮的建筑不完全是住宅楼,事实上,这块地目前的用途是酒店。
在外立面,我们发现市政技术员过于注重树立和周遭环境一致的风格。正如我们前文所述,没有理由保持当地相同的美学标准,至多需要考虑所有那些50年代之前修建的建筑的比例、对称、节奏、重复和材质原则,这些原则后来丢失了。我们试图引入这些原则,但不是复制。另一方面,市政技术员要求在外立面使用过多的分段和弯曲,这将大大削弱建筑的正面性,我们认为应该突出建筑的正面,而不是让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拐角。我们通过对称-不对称的游戏以及一系列阳台解决了这个问题,没有改变外立面的正面感,并为它赋予了动感和深度。
入口处宽阔的大堂和一个双侧中庭连接:这是社交、休息、餐饮和观赏空间。中庭并未出现在最初的草图中,后来应客户要求添加。当时我们决定,中庭在这个项目中应该作为关键要素来处理。它应该是主角,建筑的其余部分围绕它展开。
在楼层方面,我们采用了不同的类型,因为客户要求房间相互连通,可以作为一居室、两居室或三居室使用。通常连通房间的房门直接朝向卧室打开,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开发了一种通过走廊连接两个或三个套房的类型。这样,所有的房间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成两或三个卧室的套房。